作者: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羅揚清醫師
最近兩個月,高伯伯右側的後頸部總是發疼,之後右側的頭也會隱隱作痛起來;更令他感到困擾的是,隨意轉動頭頸部常會誘發這些疼痛。高伯伯前往醫院求診,醫師幫他安排的腦部影像檢查顯示一切正常,但頸椎X光片顯示長期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已造成輕微的第一、二節頸椎脫位。他很焦慮地問,「醫師,我的後頸部和頭部都好痛,怎麼辦?」
高伯伯的情況符合一種很奇特的頭痛─頸源性頭痛(cervicogenic
headache)。顧名思義,頸源性頭痛即為源於頸椎疾患與疼痛而導致的頭痛,其機轉為第一至第三頸脊神經與三叉神經(眼分枝)在三叉頸神經核的會聚(convergence)有關[1],由圖1可知,頸脊神經的痛覺在上傳至三叉頸神經核,與三叉神經會聚時,容易造成同側頭部的轉移痛(referred pain),而實驗亦證明若以痛覺刺激第一至第三頸椎關節處、脊間肌肉處或枕部骨膜,可以造成不同比例和分佈的頭痛[2-5];其中最常見的疼痛來源是位於第二、三頸椎間的小面關節(C2-3 zygapophyseal
joints)[1]。
圖1─頸椎疼痛導致頭部轉移痛(referred pain)的機轉圖[1]
圖2─頸源性頭痛診斷基準
頸源性頭痛的鑑別診斷包括內頸動脈或椎動脈剝離、後顱窩病灶、頸髓腦膜炎、皰疹感染、頸─舌症候群、第二頸脊神經痛或壓迫等等[1]。因此,醫師在診間就必須小心問診,並檢查患者的神經學症狀、頭頸部運動功能(如圖3)及頭頸部皮膚(是否有異常紅疹),必要時應安排腦部或頸部影像檢查來排除其他可能病因。
針對臨床診斷的頸源性頭痛,經皮電刺激術[11]和大枕骨神經藥物注射[12]或切除[13]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,惟其療效只能維持數周至數月不等。有研究認為推拿(manual therapy)或運動可以減少頭痛程度和發作頻率[14],也有文章認為推拿和頸部整脊術(cervical spinal
manipulative therapy)可能是有效的治療,但仍需要更嚴謹的大規模研究證實其療效[15]。若能找出確切的疼痛來源(頸脊神經或頸椎關節病變),則神經減壓手術、神經破壞術(neurolysis)、關節內類固醇注射與關節融合術皆為可行的治療方法[1]。對頸脊神經施以高頻熱凝神經阻斷術(radiofrequency
neurotomy)亦為有明確疼痛來源的頸源性頭痛治療方式之一[16,
17],其療效可維持長達半年之久,不啻為嚴重症狀患者之考慮選項。
參考資料:
PDF檔案下載:http://db.tt/ze7obx5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