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

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(SSRI)在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與應用

作者: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  羅揚清醫師
(本文刊於健康新竹縣電子報201402期)

缺血性腦中風(以下簡稱中風)一直是國人害怕的疾病,不光是其影響生命的危險,也是因為中風後伴隨肢體、語言失能的狀態,兼之長時間的復健需求,家屬必須付出很多心力和精神來照顧病人。一旦錯過血栓溶解劑的使用時機(中風症狀發生後4.5小時內),則只能被動地使用「預防再次中風」的藥物,如抗血小板劑、抗凝血劑及治療三高(高血壓/糖尿病/高血脂)用藥,很少討論如何「促進肢體功能恢復」的藥物治療,甚為可惜。

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(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, SSRI)原本是精神科的一類用藥(包括fluoxetine, citalopram, escitalopram, paroxetine, sertraline),除了情緒性疾患外,關於中風方面,原多侷限於中風後憂鬱症的治療。但近年來對於其「促進中風後運動功能的恢復」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加;2001年即有研究顯示,中風患者使用單一劑量fluoxetine,就能增進患肢的運動功能,推測與腦內感覺和運動皮質活化有關[1]

2011年,法國的「火焰」試驗(FLAME trial)共收案118位年齡1885歲、因中風而導致中重度運動障礙的病人,一半的病人在發生中風5-10日後連續服用90日的fluoxetine (20mg daily),另一半則吃安慰劑,90日後發現fluoxetine組病人的Fugl-Meyer motor scale分數較好(34 vs 24.3 points,意味著運動功能恢復較多)[2]。作者群同時引用了很多文獻去解釋可能的機轉,包括其抗發炎效果、促進海馬迴神經再生(increased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)及降低運動皮質區的激化作用(decreased motor cortex excitability)[2],另外亦有文獻指出SSRI可以拉升血液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(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, VEGF)[3],諸多效果均與中風後運動功能恢復有關。

「火焰」試驗的成果瞬間點燃了中風病患的希望之光,究竟是不是應該要讓中風患者在早期即服用SSRI[4],竟成為熱門話題。2012年,Mead等作者統合分析了八個關於「SSRI用於中風患者」的試驗,發現大多試驗的結果是贊成讓中風患者使用SSRI的,SSRI似可促進中風患者改善依賴性、失能、焦慮和憂鬱的狀況,但各試驗的變異性太大,尚無法整合出一致性結論[5]

2013年登於「中風(Stroke)」期刊的丹麥研究指出,中風病患使用SSRI的確能減少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,但也伴隨較高的出血風險[6];原來,SSRI會抑制血小板上的血清素轉運體(serotonin transporter),可能讓血小板無法回收血清素而導致形成血塊的功能下降,進而造成出血風險上升[7, 8]2012年「神經學(Neurology)」期刊的一篇整合分析研究也提及SSRI的確會造成腦出血風險上升,但考慮此不良事件極少,這樣的絕對風險還是很低的[9]。對於本來就會服用抗血小板劑或抗凝血劑的中風患者來說,「出血風險」的確是一個需要小心注意的副作用。

另外,舉fluoxetine為例,它會抑制人體代謝酵素cytochrome P450 (CYP) 2C19CYP2D6[10],可能會降低clopidogrel的預防中風效果,同時服用恐致事倍功半,這樣的藥物交互作用也不得不注意。

筆者曾使用SSRI治療數位中風患者,都有不錯的經驗,由此看來,若能嚴謹評估,慎選個案,對中風患者來說,SSRI應該都是值得一試的機會。

(全文PDF檔案下載)

參考資料: